邑家园:让老百姓有“一家人”感觉
江门翻译公司推荐
以前看村居,平台多资源散,公共服务一肩担,服务不精准、覆盖有偏差,社会治理亟待创新;如今看村居,邑家园建起,打破壁垒整合资源,统筹社会力量,行政服务、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综合服务,感受到“家”的温暖。邑家园就是“一家人”。“邑家园搭建了一个为老百姓提供综合服务的平台,通过提供家庭式服务,贴心服务,符合百姓需求的服务,让老百姓有了‘一家人’的感觉。”这既是市长邓伟根调研邑家园后的真实感受,也是邑家园这个名字背后的内涵所在。
统一平台、统筹资源、统合服务,自去年启动试点建设以来,邑家园以“破立并举”的姿态,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创新共融,为群众提供“9+X”的“一站式”服务,实现行政、社会等公共服务就在“家门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从陌生到熟悉,从试点到铺开,邑家园不仅是幸福侨都的“金字招牌”,更是走进群众心坎里的温暖之“家”!
1
统筹资源
从家综中心到邑家园
应时而生:
行政服务+社会服务=邑家园
降低准入门槛、建设孵化基地、举办公益创投……“大民政”工作实施两年多来,江门社会组织步入数量、质量的快速“成长期”,“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承接”的“小政府大社会”治理模式走向普及。此时,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茁壮成长,成为社会工作“跨越式”发展的折射。
截至去年9月,全市26个家综中心实现街道“全覆盖”。而在“遍地开花”的背后,“公共服务站+家综中心”的“优化配置”,已能看见社会服务模式创新的“苗头”。“资源共享、互助互补,这既能让民生服务更好地开展,也实现了‘行政服务+社会服务’的结合。”江海区滘北家综中心负责人陈艺燕说。
分散的社会服务平台和资源,无法适应老百姓生活的新需求。统筹村(居)公共服务站的行政服务,以及家综中心、康园中心、职工服务中心等不同平台,面向长者、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开展的社会服务,打造“家门口”的“一门式”服务已是大势所趋,“应时而生”的邑家园担负起了这份重任。
作为政府行政服务与社会服务的综合体,邑家园依托村(居)公共服务站为基础,整合了各部门相关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9+X”服务的平台。
从家综中心到邑家园,在江海区沙津横社区邑家园社工许少芬看来,“家综中心,侧重残疾人、长者、青少年等核心群体的社会服务,针对性强;而邑家园则把服务延伸到了村居、家庭和个人,服务范围更广、覆盖层面更宽,体现了‘一门式’,让村居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齐全、贴心的服务。”
破立并举:
试点建设凸显“统筹”二字
去年,江门启动“邑家园”试点建设。全年投入1722.7万元,选取了纯农村、纯城市、城乡结合部三种类型共21个试点。其中,鹤山东升社区邑家园是纯城市型的试点之一。“以前社区居民缺少交流,气氛不活跃。现在走进邑家园,大家都成了‘一家人’。”眼前的变化,让东升社区党支部书记李艳玲深有感触。
走进东升社区邑家园,公共服务站、党员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之家、残疾人服务站等20多个功能区,集聚在了这个1800平台米的“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邑家园还引入了专业社工,让这个“家”活起来。
这样的一幕也能在纯农村型试点中看见。在新会睦洲邑家园,“通过改造原来的乡村影剧院,整合了公共服务站、党员活动室等服务场所,方便群众办事,服务群众,利用邑家园把大家变成一家人。”睦洲镇副镇长关素映说。在睦洲邑家园“开门”同时,通过公益创投引入的社工机构也已随之进驻,形成“社工+义工”的模式。社工梁慧莹认为,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社会服务和社会力量实现整合,带来更多元化、专业化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从闲置资源的盘活,到服务平台的整合,再到社会力量的联动,邑家园试点建设凸显了“统筹”两个字。“破立并举”,市民政局局长陈霞直言,“邑家园建设就是要打破部门界限,统筹原来闲置的公共资源进行改扩建或升级改造,统筹各类服务平台,并促进各种社会力量服务群众,达到创新服务、和谐共融的目标。”
社会力量:
要让党员义工成为主要生力军
建设“邑家园”,不是挂一块“新牌子”,不是“另立山头”,而是要把原本分散的民生资源,整合到邑家园这个大平台。市长邓伟根屡次在调研中强调,邑家园要做到统一平台、统筹资源和统合服务的“三个统”,把分散到各部门的资源给统筹起来。
今年,江门将继续投入2420多万元建设邑家园。随着邑家园试点的陆续启用,不仅收获了老百姓幸福感满满的“点赞”,也为全面推进邑家园建设提供了经验。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整合,原来闲置公共资源“活化”;社会力量的整合,逐步建成“三社联动(社区、社组、社工)、三建齐动(党建、社建、群建)、三工互动(党员义工、社工、义工)”;以及服务的整合,整合公共服务站的行政公共服务,以及党员义工、养老助残、妇女儿童、精准扶贫等多部门服务。
不容忽视的是,邑家园建设的资源整合力度仍需要加强,尤其是在人才、服务、资金等方面,以及民政、组织、残联以外其他资源的整合。陈霞认为,要在整合资源上下大功夫。创新整合资源模式,依托村(居)公共服务站,将组织、民政、残联、卫计等部门的“人、财、物和服务功能”充分整合。同时,还要发挥社会力量的统合,以党建、社建、群建为抓手,强调党建引领,将社会力量、义工力量精准地引到邑家园的服务上来;在各村(居)建立义工驿站,推进党员义工属地化,让党员义工成为支撑邑家园平台的主要生力军。
2
统合服务
从邑门式到邑家园
行政服务:邑门式与邑家园相辅相成
“邑家园建设不能有‘两张皮’,行政服务和社会服务不能分开建设,要依托村(居)公共服务站为基础,抓好资源统筹。要梳理邑门式的服务事项,结合邑家园建设的推进,将邑门式服务延伸至村(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实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市长邓伟根在今年5月24日相关专题会议如是要求。
邑门式与邑家园是什么关系?副市长易中强认为,邑门式和邑家园都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两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其中,邑门式侧重行政服务,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并延伸到镇街、社区,提供便捷;而邑家园是综合中心,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特色群体服务、特色服务、社工义工服务等,是政府服务的升华,“要全力打造邑家园社会服务改革品牌,成为邑门式的好兄弟”。
“公共服务站已实现村居‘全覆盖’,并梳理了103项基本公共服务。这体现了群众办事从‘多房’到‘一厅’的转变。”市社工委专职副主任李长才表示,依托公共服务站建设的邑家园,要成为邑门式服务功能的下延,就要做好事项梳理,通过“传统+网上”的办事模式体现真正便民。
记者也从市行政服务中心了解到,“侨都之窗”自助终端建设正在加快落实。通过创新“互联网+”的理念,将邑门式服务网络延伸至村(居),打造邑家园信息平台。
社会服务:以人为本丰富特色项目
邑家园建设要牵好服务这个“牛鼻子”,行政服务与社会服务“齐头并进”,既要做实做好基本公共服务,更要结合“地情”制定社会服务,尤其是作为本地特色项目的“X”。以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外海沙津横社区为例,因外来年轻家庭较多,邑家园社工因地制宜,制定了家庭有爱、亲子有爱和邻里有爱的“三有爱”特色服务。
其中,“亲子有爱,就是在邑家园二楼设置科学育儿教育基地,专为0-3岁幼儿、亲子沟通、胎儿心理辅导等服务开展专业社工服务,很受年轻爸妈和孩子的喜爱。”结合外海民间慈善联谊会和党员义工的作用,“我们还为特困象解决住房重建、就业帮扶、助医助学等活动,脱贫率已达100%。”社工许少芬说。
鹤山东升社区邑家园项目主任任建英也告诉记者,除养老助残、社会救助、职工心理健康、妇女儿童等常规服务外,“(邑家园)还结合社区离退休教师义工资源优势,以及毗邻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开设了亲子DIY课堂、科普教育园、开心星期五等特色服务,使邑家园成为孩子的乐园。”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台山联和村“邑家园”针对本地村民以水产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特点,开展农业与养殖业技术讲堂为本地特色项目;外海永康社区针对青年职工多,计划面向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的服务对象举办讲座、社区活动等。
正如江海区副区长刘晓蓉所说,“邑家园最根本的就是用心,要把心放进去,建设人员置身其中、设身处地为村(社区)的群众着想,不要为搞项目而搞项目,要以人为本,为人办事,从老百姓真实需求出发,不搞形式主义,让邑家园拥有美丽外表同时,更拥有丰富内容。”
3
分类推进
抓好“两头”促全局
截至6月12日,全市已有114个邑家园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全市已有653个村(居)完成邑家园挂牌工作。今年1-5月,全市邑家园共为群众提供服务19.96万人次,其中排名前三名的服务主要是长者服务、行政公共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等。
下一步,邑家园将走向“全覆盖”,不仅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条件较好的“富村”,也在地处偏远、人迹寥寥、设施落后的“穷村”,如何因地制宜,提供贴心服务,满足民生需求?结合调查摸底结果,我市1323个村(居)将划分为三种类型,进行分类推进。
经统计,第一类有312个村居,提供“9+X”服务项目;第二类有813个村居,提供“7+X”服务,较“9+X”减少残疾人服务和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第三类有198个村居,提供“4+X”服务项目,主要为行政服务、党建服务、扶贫服务、生育服务。
按照重点抓好最困难和最富裕的村(居)邑家园建设,以“两头”带动全局的建设思路。今年4月,市本级已划拨183.54万元支持各市(区)开展穷村(居)的邑家园建设。目前,各个镇(街)确定1-2个示范点,为辖区加快推进全覆盖建设提供样板示范。今年6月底前,全市邑家园还将完成挂牌工作,确保在年内实现村居“全覆盖”,并在2018年前,围绕邑家园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体系,把邑家园建设成独特的“江门模式”。
记者手记
公益创投可成 邑家园建设重要抓手
邑家园就是“一家人”,要让长者、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真正成为“一家人”,就要把原来服务于不同弱势群体的平台,整合到一个集聚度更高的平台上来,从而使从属于不同平台的民生服务、社会力量等得到统筹,汇成一股造福基层老百姓,推动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力量。而其中,公益创投项目的推进,与邑家园建设的结合,应该是关键的一环。
自2014年以来,江门市“养老·助残”公益创投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在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保障底线民生、培育社会服务力量等方面硕果累累,成为江门民生的一块“金字招牌”。其中,镇(街)居家养老助残综合项目的“亮相”尤为引人注目,从它面向的服务对象,到提供的服务项目,再到服务模式,都能与当前邑家园建设中的社会服务,实现很好“对接”。
譬如说,镇(街)居家养老助残综合项目推进中,整合了当前镇、村一级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幸福院、康园中心、妇女之家等民生平台资源,这为邑家园建设整合平台资源,奠定了很好基础。
再如,邑家园强调“9+X”的“一站式”服务,其中包括:长者服务、残疾人服务、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等社会服务;而在镇(街)居家养老助残综合项目中,提出要面向13类社会特殊困难群体做好民生服务,长者、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就是受助对象。
接下来,邑家园将实现村居“全覆盖”,并提出建设枢纽型镇(街)“邑家园”。而镇(街)居家养老助残综合项目也在实施中,探索了“一中心多站点”的居家养老助残综合服务模式,以镇或农村人口为主的街道为片区,建立居家养老助残综合服务中心,并设立5至7个服务站点。这为项目结合邑家园建设,继续深化推进明确了方向。
统一平台、统筹资源、统合服务,镇(街)居家养老助残综合项目的实施,为邑家园的建设奠定了更好的基础。作为重要的社会服务内容,以该项目为代表的公益创投项目,也将成为邑家园统筹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加快邑家园建设的重要抓手。
文/江门日报记者 唐达
图/江门日报记者 唐达 傅雅蓉 陈敏锐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