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侨乡好种子飞向太空
江门翻译公司推荐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昨晚首飞成功。
牛大力航天育种种子。市农业局供图
6月25日20时00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603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94千米的椭圆轨道,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圆满成功。长征七号“首战告捷”证明它可以在未来承担中国航天多种类型的发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跟随长征七号成功升天的还有来自江门侨乡的农作物种子,这些种子将参与接下来开展的航天育种活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这次发射进行深度关注。
文/图 据新华社(除署名外)
首飞任务圆满成功
夜幕下的发射场区,海风轻拂,椰林婆娑,灯火通明。
昨日20时整,“点火”口令下达,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从距离海边约800米的发射平台上腾空而起,拖曳着一束耀眼的白色尾焰,飞越茫茫大海,飞向浩瀚太空。
发射特点:七个“新”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0次飞行。作为我国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无毒、无污染的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3.5吨,比大家熟悉的长征二号F提高了近60%
“长征七号的信息化程度、发射可靠性,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送汇入漫天群星之中的火箭,长征七号总设计师范瑞祥的语气满怀眷念又充满自豪,“长七将担负起发射货运飞船的重任,但还要不断改进,满足载人需要。”首次执行任务,无论对于火箭还是发射场,都充满风险与挑战。火箭首飞失败或发射场首战失利,在世界航天史上屡见不鲜。
“全新测发流程,全新航天产品,全新技术状态,全新设备设施,全新参试队伍,全新指挥模式,全新气候环境。”发射场区总指挥张振中用七个“新”形容此次发射的特点。
首次亮相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第一个低纬度滨海发射场,具有发射效率更高、射向更宽、运输更便捷等优势。“货运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及深空探测航天器,将都从这里升空。”张振中说,“文昌发射场,将是中国航天的新起点。”
长征七号首飞,是中国以建设空间站为目标的空间实验室任务第一次发射。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中国将陆续发射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空间实验室任务之后,我国将真正迈入空间站时代的大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
211秒,火箭抛整流罩。地面跟踪测量数据显示,整流罩残骸准确溅落中国南海黄岩岛附近海域。
20时10分许,长征七号将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等载荷组合体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未来将承担多类发射任务
记者6月25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了解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不仅可以满足发射货运飞船的需求,而且未来它还将承担中国航天多种类型的发射任务。
作为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构型,面向主流卫星市场,适应面更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七号副总设计师程堂明说,通过改型或与上面级组合,长征七号运载能力覆盖大多数主流卫星所需的运载能力,是我国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未来将成为在役主力火箭的“接班人”,肩负着长征火箭技术进步和更新换代的历史重任。
程堂明介绍,长征七号首飞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首战,它的诞生为载人航天工程提供了可靠的运输工具。完成此次首飞任务之后,长征七号未来将承担我国首个空间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发射,为我国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搭建起“天地运输走廊”。
“到2020年,载人航天工程中很多任务将由长征七号来承担。”程堂明进一步解释说,长征七号是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全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前期执行发射货运飞船任务,后续将执行发射新型载人飞船的任务。
据介绍,长征七号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有效载荷,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13.5吨,运载能力和现役火箭相比,提高了近50%,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水平。
侨乡好种子飞向太空
神箭轰鸣,直刺长空!昨日20时,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记者昨天从市农业局获知,搭载“长征七号”一同飞向太空的,还有来自侨乡江门的农作物种子,将参与接下来开展的航天育种活动。这不仅是侨乡航天育种迈出的重要一步,更是我市现代种业发展、农业强市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航天育种,也称为空间技术育种或太空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高空气球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此次我市选派的种子包括江门牛大力、新会小农粘、新美夏珍、恩平辣木、蓝海辣木、恩平菜心、朝天椒等多个品种,主要从三区四市广泛征集而来,重量为398克,多于航天科技集团育种中心的355克,得到高度重视。
“‘农以种为先’,要通过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杂交育种,特别是航天育种等有效的育种途径,把种业掌握在中国人手上。而作为前沿育种技术,航天育种也是江门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板块,”市农业局副局长林立业告诉记者:“此次搭载‘长征七号’上太空,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节约近200万元的育种费用。”而能得到这一机会,既是我市与航天科技集团双方深化合作、主动争取的成果,也是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先生生前积极“牵线搭桥”,关心家乡航天育种事业而奉献的力量。此外,我市选派的一部分种子还将搭载即将升空的“天宫二号”飞天,进行航天育种。
广东蓝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以航天育种为科研方向的创新性农企,它们也参与了此次航天育种种子的征集。该农企董事长黄海燕向记者透露:“这次我们主要推荐的是辣木、辣椒和菜心三种农作物的种子,主要考虑因素是,这三种农作物与老百姓生活,与本地乃至全国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这是首次选派这三个品种。”
记者了解到,广东蓝海早于2013年就与航天科技集团航天育种中心签约合作,正式引入航天育种成果。谈到航天育种技术,黄海燕表示:“种子从太空回来后,还要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选育,从农作物生长、产量、抗病性、成熟期、采收期等多方面观察,淘汰不好的表现,保留优秀的表现,从而培育出优秀的种子。”
近年来,江门航天育种技术产业化发展迅速,除此次选派种子随“长征七号”飞天外,优秀航天育种品种的引入、示范和推广,有效提升了农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经济效益,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仅在广东蓝海航天育种基地内,就已培育了20多个航天育种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去年11月,“广东江门航天育种示范基地”落户“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故里——恩平,全省首个航天育种院士工作站揭牌,并得到多位重量级院士的“加盟”。江门航天育种事业正振翅腾飞。
(唐达)
知多D
江门牛大力
该品种由我市禾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选派,该企业是国内首创牛大力人工繁殖及栽培成功的公司。该农企总经理周海蓉向记者介绍:“这一品种是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研发的,目前已在我市开平、台山、新会及阳江、深圳等地试种。希望通过航天育种,可以实现更多突破,为进一步开发牛大力作出贡献。”
新会小农粘
该品种是新会农科中心于1982年用新农粘与小广粘杂交育成的弱感光型常规优质稻品种,1984年开始试种,至2010年累计种植面积约275万亩。小农粘米质为优质特一级,整米率和精米率高,商品性状好,商品价值高,食味浓,爽滑,软硬适中,闻名省内外。
恩平菜心
该品种是我市特色农产品,其生产过程遵循环保低碳生产原则。据统计,恩平菜心特色蔬菜全年种植面积8.3万亩,总产14万吨。人均特色蔬菜种植收益2000多元,建立了圣堂艺杰、平富岗蔬菜基地、沙片蔬菜基地、石联村蔬菜基地等蔬菜基地。
航天发射场选址文昌基于四方面考虑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王经中25日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第四座航天发射场选址文昌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纬度低、发射效费比高,能够提升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二,射向宽、安全性好,火箭残骸落区均在海上;三,海运便捷、可行性强,能够解决大推力火箭的运输难题;四,布局优化、优势突出,与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形成沿海内陆、高低纬度、各种射向相结合的科学布局。
文昌航天发射场实现五方面突破
王经中表示,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实现了五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实现了大推力火箭发射能力的突破。针对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测试发射需求,我们建成2个多射向、全天候、大吨位发射工位,攻克新型运载火箭推进剂贮运、加注、控制难关;采用“新三垂一远”测发模式,缩短火箭测试发射周期;建成完善体系、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测发、测控、通信、气象和勤务保障五大系统,具备世界先进的发射测控条件,标志着我国已经跨入世界大吨位火箭发射行列。
二是实现了信息化指挥控制能力的突破。首创国产化软件开发平台,研发测控指挥监控系统等配套软件,确保了航天发射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绝对安全;建成一体化试验任务组织指挥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系统,推动发射中心各类信息高度融合共享、集成高效;研制发射中心运行管理平台,对测发测控设备进行远程操作控制,实现了组织指挥一体化、操作使用远程化、信息管理网络化、技术保障智能化。
三是实现了复杂自然条件下重大工程建设的突破。针对海南地区“高温高湿高盐雾、强降雨强台风强雷暴”等海洋气候特点,攻克了地基止水、建筑抗风、防腐防雷等一系列工程施工技术难题,设计建造了现代化发射塔架和锥形四通道导流槽,2014年发射场主体工程经受住了超强台风“威马逊”的考验。
四是实现了生态型环保型集约型发射中心建设的突破。发射场建设伊始,就坚持自主创新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坚持科学规划场区布局,千方百计保护原生椰林、湿地、滩涂,全面采用液氢、液氧、航空煤油等无毒无污染新型推进剂,对两型火箭垂直转运轨道进行集约化设计,使航天发射场与优美的生态环境相互映衬、浑然天成,成为集科技、生态、环保、人文于一体的现代化发射场。
五是实现了低温推进剂大流量加注和大容量储运技术的突破。在低温推进剂大流量加注技术方面,中心自主研究设计了大直径真空绝热管路和真空绝热阀门,自主研究制造了大流量液氧泵,液氢加注流量最大达每分钟8000升,液氧加注流量最大达每分钟3000升。在大容量低温推进剂储运技术方面,自主研究制造了国内最大的300立方米液氢真空绝热贮罐和330立方米液氧贮罐。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