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载、绕路、不打表…… 出租车是在慢性自杀
江门翻译公司推荐
扫二维码“说事” 赢50元加油卡
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暑假放假,刚刚回到家乡江门。两次打车的经历,让我反思滴滴快车与出租车之争。出租车一直痛斥“滴滴”抢了他们的饭碗,然而造成出租车今日的囧境,真的全是“滴滴”惹的祸吗?作为一名消费者,我认为至少有一部分问题是在出租车自己身上。最近,我两次打的亲身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一次,6月9日,我乘坐轻轨回家。在城轨站,由于行李较多,我当时脑海里的第一想法就是打个的士回家,然而问了3辆出租车,全都表示不打表,直接报价35元。我平时从家里到城轨站坐出租车是20元左右,在我表示不打表不坐的时候,出租车司机却表现出你爱坐不坐的态度。后来,我直接用手机叫了个“滴滴”,15元回到了家。
这次经历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咱不是差这点钱,只是讨厌被人当成傻子宰。”
第二次,6月20日,也是城轨站,我选择了出租车,因为这次司机愿意打表。就在我庆幸运气不错的时候,出租车停到了路边,司机在没有询问我意见的情况下又拉了2人上车,我有点不爽,但是以为这样拼车价格会低一点,就没有出声。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司机先把后上车的两人送到目的地,收取了表上显示的20元之后,在送我到达目的地时,竟然还要让我交表上显示的25元。我心想:我先上的车,你强行拉客拼车不说,还收双份钱,而且送后来的客人绕路的钱还要算在我身上,合理吗?
以上两次坐车经历让我对出租车很失望,同时对出租车的前景也表示严重担忧。
目前,在价格不如“滴滴”划算的情况下,出租车唯一的优势就是其传统品牌效应,多年以来出租车在人们心中有着安全、正规的“权威”地位。本来,“滴滴”异军突起就是近两年的事,却能以近乎摧枯拉朽之势抢占出租车市场,有一部分问题不能不说是出在出租车自己身上,拒载、绕路、不打表等等不规范行为让人对其产生了不信任。
相信,有人不少人像我一样,出行时默认选择出租车,遇不打表等情况时,才会选择“滴滴”。遭遇这种情况次数一多,恐怕打车时心中的默认选项就会从出租车变成“滴滴”。到了那一天,出租车行业的死期就不远了。 (黄胜)
说事有奖8位市民快来领!
请参与说事互动的梁先生、刘先生、肖先生、赵伯、陈先生、陈姨、王小姐、黄小姐到本报社会新闻部领取50元加油卡一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