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权威性不可替代
江门翻译公司推荐
梁日东与《江门日报》有着特别的缘分。
文/图 江门日报见习记者 陈敏锐“《江门日报》1986年创刊的时候,四开四版,还是周报,那时候还叫《江门报》,后来才改成日报,从扩版到对开四版日报、对开八版日报,再到现在这么大的规模,真的看到《江门日报》在不断发展,不断成熟。”回顾与《江门日报》一起走过的30年,江门市老干部大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市档案局原局长梁日东感慨。
《江门日报》创刊时,梁日东还在市委宣传部就职。“那时候报纸在江门还是新生事物,我们同属‘党的喉舌’,所以一直对《江门日报》比较关注。”梁日东说,“30年来,《江门日报》为促进江门的发展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无论是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者是反映群众身边的大事小事,还是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我市与华侨华人的联系上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近年来,自媒体的发展对传统报业带来了不小冲击。“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玩微信,微信上信息传递得也特别快,但是,很多自媒体传播的内容都带有作者个人的情感、观点,经过有意识地篡改,内容不太准确。”梁日东表示,只要遇到一些市内市外的重大事件,自己就会去翻看《江门日报》,以报纸的报道为准,“《江门日报》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它的权威性、公信力不可替代,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老读者来说。”
随着报纸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参与到报纸创作的各大环节中来,梁日东也不例外。“其实早在十年前,我就参与过一个栏目采写,那时候我还是负责党史研究方面的工作,记得《江门日报》上推出了一个栏目,叫做《历史上的今天》,很好地向市民读者介绍了江门发展的历史进程,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江门的历史。我们单位就负责相关材料的提供。”梁日东说,作为党报,《江门日报》能享有的很多资源是不可替代的,也更应该利用好这些资源。
现在,梁日东更多的是以受访者的身份参与到相关稿件的采写中来。“从一般的读者到受访者,《江门日报》给了我们这些普通市民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机会,特别好。”梁日东现在还在市老干部大学学习摄影,“我也会向报社多多投稿,争取自己的照片能被用上,作为创作者参与进来。”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