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南岸印迹”,女博士挖掘推广江门文化
江门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所有,转载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删除!
于琦认为,江门文化独具特色。
女博士后于琦。
“‘南岸印迹’昭示着前人繁花似锦的梦想与辉煌,也凭借永恒的魅力,向当今人才发出声声殷切的呼唤:是时候来江门留下‘印迹’了!”来江门才2个月,女博士后于琦已经迫不及待地通过网络发出这样的呼吁。这位来自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挂职高新区(江海区)的女博士后,从踏上江门这片土地起,就决定以己之力,挖掘、推广江门文化,让更多人和她一样,领略江门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活力。文/江门日报记者 刘雅琴
图/受访者提供
“江门文化独具特色”
今年5月,经过学校推荐,研究戏剧学的于琦来到江门。她是我市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引进的首批博士后成员。
“我来到江门后,去礼乐了解礼乐龙舟,空闲时间又沿着‘南岸印迹’感受江门的老工业韵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门文化独具特色。而且,通过查阅有关江门的历史文化书籍,我知道江门是一个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于琦说。
6月的第一天,于琦有了她对江门文化的第一次完整书写。由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微信公号“侨都博士后”发表了她的文章:《“南岸印迹”: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在文章中,于琦将自己对工业遗产厂房的走访、对历史资料的搜集、对城市精神的思考娓娓道来,还附上了数张颇具文艺色彩的个人照片。6月16日,“侨都博士后”又推送了于琦的《水乡骊珠:记江门市礼乐龙舟民俗文化》。于琦的文章在网络引起轰动,于琦也成了“网络红人”。
“看到越来越多人转载,心情还是挺激动的。有朋友说,看到我拍的关于礼乐龙舟的视频,觉得很震撼。我马上回复他们,欢迎他们到江门来!”于琦认为,在网络技术发达的现在,新媒体能在推广江门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每次写文章,除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感受,于琦总会配上色彩丰富的图片。甚至,为了表现出特定的场景感受,于琦还会对自己的服装好好挑选一番。
“接下来,我要继续做好调研工作,和了解江门文化历史的老人们聊天,形成学术论文,争取在知名刊物或大型研讨会上发表,将江门文化推到更多专业领域的老师和专家们面前。”于琦说,自己将从江海区开始着手,一步步深入了解江门文化、推广江门文化。
“‘南岸印迹’有天然优势”
高新区(江海区)目前正大力推进的“南岸印迹”项目是于琦近期的关注重点。虽未能参与到“南岸印迹”开发方案的制定中来,但于琦对这个项目的开发思路十分赞同。
“全世界工业遗产的开发也只有五六十年的历史,有些地方的工业遗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拆除或者被废弃,很可惜。江门的工业遗产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这些老工厂里奋斗的几代人拥有共同的记忆,承载着共同的江门城市精神,江门搞这个项目非常有魄力。”于琦说。
在于琦看来,相比其他地方的工业遗产,“南岸印迹”拥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和天然优势:不同的工厂沿河而建,集中在一起,可以形成观赏的连贯性。“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需要与居民的普通生活结合在一起,如果只是单纯的展示,未免单调。如果商业味太重,又失去了开发保护的初衷。‘南岸印迹’项目规划中,有展示的部分,还设计了一条潮人径进行串联,另外,还有现代休闲娱乐设施,这个思路很好。”她说。
于琦口中的“潮人径”指的是“南岸印迹潮人径(江海段)”,这条北起北街水闸,南至礼乐水道沿岸,全长约13公里的潮人径,串联了江门水泥厂、江门演艺中心、釜山公园、江南公园、江门纸厂、江门船厂等重要节点,建成后将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外海的祠堂文化、古代的科举文化,还有礼乐腊味、外海面等民间手工艺,都是于琦接下来的目标。“好比开平碉楼,这些老百姓眼中的普通事物,其实都蕴含着故事,代表着文化。作为一名在江门工作的博士后,我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挖掘、整理和宣传。希望能为江门文化的推广贡献力量。”于琦说。
随机文章